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理论学习 → 正文
疫情防控中的大学责任
作者:任少波               发布时间:2020/04/30 14:35:37       浏览量: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摘要:疫情防控是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试金石。现代大学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同参与疫情防控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应有的专业担当责任、公众教育责任、自我治理责任、志愿服务责任、人才培养责任、政治安全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会治理,大学责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既对中国的发展和治理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次疫情防控既让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制度优势,也带给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理性思考。大学作为多元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是科技、教育、医疗、智库的重要结合点,是当下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的疫情防控体系中肩负重任。

  专业担当责任


  高水平大学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专业优势。大学及其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已经成为高水平医疗救治的中坚力量,大学拥有的众多科研机构也成为相关学术探索与防控实践研究的重镇。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大学要勇于担当。

  大学的专业担当首先体现在疾病救治中。近年来,大学积极发挥人才、医疗、科技优势,成为新发传染病救治的生力军。在这次突发疫情中,全国120多所高校近300家附属医院的上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疫情防控过程看,大学要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疗优势,优化政策、强化保障、突出关怀,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引导激励临床人才队伍积极投身防控一线,探索科学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以精湛的医术提升医疗救治品质。要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医疗”,推动网上问诊、远程会诊驶入发展快车道,实现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保障应急医疗资源的稳定供给。

  大学的专业担当还体现在做科研攻关的尖兵上。大学是攻克医学难题的国家队,理应在医学核心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在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过程中取得过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浙江大学设立了疫情防控专项基金,面向全国科研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下一阶段,高水平大学要与时间赛跑,积极参与国家及省市应急攻关项目,争取在病毒溯源、大数据分析预警、药物筛选、疫苗及抗体研发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好“卡脖子”科技难题,真正打胜疫情防控战役。

  此外,专业担当还体现在疾病预防中。大学可以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参与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例如浙江大学已与国家、省、市三级疾控中心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正在探索高校附属疾控中心建设新模式。面向未来,高水平大学要试点推进与疾控部门的协同发展,在人才共引、科研共担、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不断提高疾病综合防治水平,建立速度更快、更及时的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系统,提升全社会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公众教育责任


  疫情防控是一个公众动员过程,公众的理性参与是实现科学治理的关键。大学是科学的殿堂,在弘扬科学精神、健康理念,开展心理干预及心理疏导等方面拥有特殊的资源,在社会动员和引导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要主动加强医疗卫生知识和健康观念的科学普及。疫情中,我们发现部分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认识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防控,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护能力。”大学要积极通过全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开展疫情科普宣传,传递有效信息,引导公众掌握正确的疫情防护知识;要鼓励支持医生、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在媒体上积极发声,回应公众关切,引导正确舆论方向,遏制谣言散播,防止恐慌,稳定人心。同时,也要加强常态化的科学知识和日常健康理念的教育普及,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公众教育责任还体现在提供专业的心理救援上。面对猝不及防的疫情,许多大学主动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了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有条件的大学要以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机构制度、正规的救援方案,开展心理支持热线及网络辅导服务,对因疫情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的师生和民众进行心理疏导。大学应当成为社会处于应急状态时的健康、科学、稳定力量。

  自我治理责任


  大学是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中守土有责,要担责尽责。大学必须正视人员密集、交流面广、辐射力大的实际,确保校园疫情可控、师生思想稳定、教学科研有序进行。虽然挑战很多,难点不少,但在履行疫情防控责任的同时,大学也得到了一次锤炼自我治理能力的契机。

  履行大学责任首先体现在织密防控网络,完善大学安全治理体系上。现代大学都是开放的校园,人员流动大、类型多,且国际化程度高。大学要加强对各类人员的精准摸排,针对来自疫区的师生、确诊师生及其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师生、外籍师生等各类特殊群体精准施策,必要时采取“人盯人”措施,确保底数清晰,措施落地。要严密抓好校园管控,必要时暂停各类聚集性活动,严格落实校园巡查和安全防护工作,将各类潜在的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提高实施各类应急预案的能力。要对教学部门、科研部门、校办企业等有区别、有节奏地实施分类管理,强化网络技术支撑,确保校园秩序稳定,使应急状态对教学科研的影响降到最低。

  履行大学责任还体现在对师生高度负责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疫情防控的核心要义。大学的疫情防控既要“硬核”,也要“温暖”,要将各项沟通做深做细,做好耐心细致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疏导。大学要将师生为本作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团结师生、依靠师生、关爱师生、成就师生,通过一流的治理、精细的服务,营造师生满意的卓越办学生态。

  履行大学责任还要落实在依法治校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大学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依法依规治理学校,不断理顺和完善以大学章程为基本框架的办学运行机制和责任体系。要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清校院两级在疫情防控中的权责,保障师生有序参与和知情权。要树立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政策和法律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水平,推动各项工作全面依法合规。

  志愿服务责任


  志愿者也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学具有丰富的青年师生资源和校友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志愿者资源库,也是各类志愿或者公益组织的孵化器。

  一方面,要组织动员师生群体开展志愿服务。在社区防控、物资调配和隔离人员、信息传达等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在确保疫情可控、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大学要发挥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青年志愿者依法科学有序参与疫情联防联控,发现疫情治理中的真实需求,帮助一线组织开展疫情治理工作,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志愿者精神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关怀。

  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广大校友的力量。校友是大学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具备一定的动员能力和资源筹措能力。在疫情爆发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校友展现出了强大的资源获取和自组织能力。如浙江大学第一时间发起抗击疫情捐赠活动,联合校友企业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基金,同时组织海内外校友会全球采购防疫物资,火速送到湖北省和浙江省的相关医院。大学要构建与校友的发展共同体,强化与校友的联络合作,引导校友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和大学的治理。

  人才培养责任


  关于大学的使命,曾经担任柏林大学校长的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与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选择。”如何将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现实世界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无疑是需要思考和权衡的关键议题。

  一方面,社会主义大学要弘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传统。疫情面前,医护人员的“逆行”就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生动体现。广大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作为专业力量,冲锋在前、挺身而出、恪尽职守,成为公众和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对大学而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铸魂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对人民的真挚情感,逐步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医药卫生人才到基层一线历练成长、建功立业。

  另一方面,大学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认真思考并补齐人才培养的短板。虽然“非典”之后,我国加大了医药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但是面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求,人才缺口依然较大。当前,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不足的问题,在这次疫情中已经突显出来。大学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时代变化和行业需要及时优化培养方案,加强科教融合、医教协同,在医药、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要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深化国际合作。疫情防控是全人类的事情,大学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强国际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要联合世界一流伙伴开展直面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教育和探索,以更广阔的胸怀汇聚健康的力量,为服务人民、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政治安全责任


  疫情与舆情往往相伴而生,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也是政治事件。疫情爆发过程中,治理体系正常运作必须以政治安全为基础,没有政治安全就没有疫情的有效防控。社会主义大学要自觉肩负政治安全责任,在确保自身安全上担当有为,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安全运行上作出贡献。

  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学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时度效,促进治理体系高效应急运转。一要处理好个别观点与整体安全的关系。求新求异是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特点,但在特殊的时期,专业人士发表的观点经常会上升成为重大的舆论事件。大学要积极为师生规范表达提供帮助,为发表有益建议提供合理渠道,引导公众人物在合理的时间、以合理的方式发表与疫情相关的个人或者学术观点。当然,对于危害安全的各种模糊错误观点,大学也要有底线思维,要勇于举旗亮剑发声。二要处理好学术引领与公共安全的关系。在社会应急状态下,学术与政治在大目标、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冲突,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十分重要。大学要充分发挥我国治理体系的优势,集聚知识分子的力量,寻求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的结合点,开展独立的研究并提供有效的成果,引领而不是“带偏”治理体系的高效运作。三要处理好开放办学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现代大学要在开放交流中实现政治安全。大学要辩证看待开放和治理的关系,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以我为主,切实提升防范和驾驭风险的能力。

  在维护政治安全上,大学要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维护政治安全、提升治理水平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先哲.上好抗击疫情中的四堂教育课[N].光明日报,2020-02-11.

  [2]习近平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EB/OL].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20-02/10/c_1125556213_2.htm.

  [3]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EB/OL].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20-02/06/c_1125536135.htm.

  作者: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任少波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03/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