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青春榜样国家奖学金 → 正文
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石怡宁
作者:薛钧               发布时间:2020/03/13 13:48:34       浏览量:

人物简介

石怡宁,男,中共党员,1993年5月生,浙江嘉兴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自2015年研究生入学以来,对待学习和工作认真努力,取得了以下优异成绩:

2016-2017年硕士二年级:在《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上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获校级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2017-2018年博士一年级:在《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获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

2018-2019年博士二年级:在《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获校级研究生二等奖学金;入选2018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赴德国宇航中心卫星遥感研究所公派访学15个月。

2019-至今博士三年级:在《Optics Express》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

做个乐观独立的科研工作者

2019年,这已经是石怡宁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习的第8个年头了。在这里,他留下了微笑,撒下过汗水;在这里,他结识了良师益友,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在这里,他逐渐成长,从懵懵懂懂的高中生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优秀青年。

坚定信仰奋发向前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环节,是人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学伊始,石怡宁开始接受党的思想教育,学习党的光辉历史。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从此,他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了信仰就要向着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2013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石怡宁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看齐,坚决反对一切破坏中国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和事物。无论走到哪,他都深深地热爱着养育自己的祖国。他时刻准备着,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任何成就都需要足够的积累,而学习正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式。与忙于各种社会兼职,社团和学生会不同,石怡宁从进入大学之后就选择将自己的全部心思花在学习上。天道酬勤,他的基础课程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也为今后的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5年,石怡宁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了本校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让他遇见了他的导师张峰教授。他非常感谢张峰教授,是他把自己引领进了大气辐射这一研究领域。像绝大多数研究生一样,石怡宁一开始的科研生活也总是伴随着失败和焦虑。大气辐射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着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但石怡宁也没有因此气馁,他积极地与师姐和导师进行深入地交流探讨并利用闲暇时间恶补相关知识,查文献,问百度,只要有可能,他都愿意花时间去尝试。在研一时,他比身边其他同学都要忙,因为他除了要应付研究生的课程之外,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科研工作了。第一次推导复杂公式,第一次写程序,第一次写英文论文,这每一项无不伴随着失败、改进、再失败的过程,石怡宁却乐此不疲,享受其中。因为每一次反复后他都感觉自己进步了。幸运的是,这样的反复并没有持续很久。在研一结束时,石怡宁就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既离不开导师和师姐的耐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也离不开他自己在本科阶段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研二结束时,石怡宁毅然申请了硕博连读,成为了一名博士生。

做最好的自己

进入了博士阶段,除了完成导师布置的一些科研任务,石怡宁更趋向于走独立自主的科研道路。虽然大方向还是导师给定的,但是细节上他更多地选择遵循自己的想法。与硕士阶段每每遇到问题就要找人解答不同,在博士阶段他总是喜欢先自己尝试解决,在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之后再与他人进行交流。在科研上,从公式推导到实验设计再到最后的论文修改和定稿,他都首先按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完成,再拿着已经完成的稿件去寻求导师的指点。他想,虽然以一名博士生的阅历还不足以完全独立承担科研工作,但是却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尽可能地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他每次在设计实验前都会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如何让审稿人更好地理解并支持自己的观点。得益于这种习惯,他的科研变得更加主动,他的思维方式也变得更加有条理。当然,这么做也会使得科研进度变慢,碰壁次数增加,但他认为付出这种代价是完全值得的。毕竟,每一次失败都会督促自己不断成长,每一道伤痕都会警醒自己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跤。正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这正是石怡宁心目中博士科研生活的最好写照。

乐观让生活更美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有人把成功归功于勤奋和努力,在石怡宁看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更加关键。

如何平衡生活和科研,石怡宁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与提倡超负荷工作的加班文化相比,他更加推崇那种比较精致的生活。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一个放松的身体是高效率工作的重要保证。他认为,与其每天花上很多时间在机房里三心二意,歇斯底里,不如把握较少的时间高效率的工作,把更多的时间留下来用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亦或是反省自我。毕竟生活应该是五彩斑斓的,除了科研,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科研之余,石怡宁会选择研究食谱,外出旅游,锻炼身体,看看电影,打打游戏。这既可以培养与同学朋友间的共同话题,也可以放松身心,只要不沉迷其中,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一直是石怡宁待人处事的原则。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会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寻求别人帮助时,若是别人答应,他会心存感激,日后寻找机会好好报答;若是别人拒绝,他也不会因此沮丧,他时常说“别人又有什么义务来帮助自己呢”。与同学遇到摩擦时,他觉得应该会多反思自己是否存在错误,即使自己没错,也应该退一步海阔天空,力求化干戈为玉帛。一段关系的维持靠的绝不是所谓的对错而是双方的相互体恤和理解,互敬与互助。

我能为世界留下什么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段即兴演讲,深深打动了他。正如颜宁教授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百年,百年之后你又为世界留下了什么,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非常宽泛,例如气象预报员可以说自己勤勤恳恳,用一辈子做好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几十年的气象保障;演员可以说自己成功塑造了一个角色,出演了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设计师可以说自己为世界留下了一个经典的logo,一栋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或者一幅传承多年的画作。但是作为一名博士生,一位科研工作者,他自认为还没有为自己寻找到答案。现在世界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种新方法新理论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踊现出来,但是一些经典的理论和模型依然有着他们的存在价值。想到这里,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科研多多少少是为了写论文,是为了争名逐利,是为了自己今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一个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非议,但是抛下个人名利不谈,论文中到底有多少内容会被后世奉为经典,又有多少内容能够流传十年甚至百年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为科学的进步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呢,这个问题可能连自己也无法回答。当然,那些经典理论和发现是人类的瑰宝,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那么幸运,去提出去发现的。但是他觉得偶尔科研的道路上稍加休息,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则大有裨益,说不定当自己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就会成为那一个幸运儿,真正得以一窥科学的奇妙。

导师寄语:

石怡宁同学思想上进,品行端正,学习认真,工作踏实,成绩优秀,平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四年多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他的不断成长。在他即将结束学生生涯走向社会之际,我希望他在生活上,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做一个诚实、谦虚、正直、有勇气且懂得感恩的人;在工作中,要学会不断积累,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勇攀科研高峰。祖国的未来是属于他们这一代优秀的年轻人的!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