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大气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拔尖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明确成长方向,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2025年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交流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论坛以“学术·成长·传承”为主题,邀请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创新研究院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同时组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拔尖班2020级至2025级全体学生参加。活动中,师生与专家围绕拔尖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充分实现了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本次论坛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承办。
论坛由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助理陈国森教授主持。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周波涛教授致开幕辞。他回顾了拔尖班六年来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培养高层次气象人才的重要意义,并勉励同学们珍惜平台、勇于探索,在未来科研道路上持续成长。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多位拔尖班学生汇报了他们在天气、气候、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人工智能交叉应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午场报告中,同学们分别围绕多年轻拉尼娜形成机制、大气阻塞与东北冷涡识别、华北沙尘天气环流异常、氨与甲烷的卫星反演等课题展开探讨;下午场则聚焦于深度学习在热带气旋预测、华南极端降水次季节预报、多重拉尼娜背景下台风形成机理、热带气旋眼墙结构形成机制等方向。报告内容充分展现了同学们扎实的学科基础与活跃的创新思维。
专家们从研究选题、逻辑表达、学术规范与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其一致认为,同学们选题新颖、研究扎实,展现了较强的科研潜力与科学素养;同时也提出了在科研深度、学术表达及成果凝练等方面的建议。本次学术交流不仅体现了同学们对大气科学前沿的敏锐把握,也反映了拔尖班培养体系在激发学生科研潜能方面的积极成效。
在专家交流环节中,专家们结合自身科研与育人经历为同学们带来经验分享。程小平教授强调拔尖学生应具备持续进步的能力,怀有服务学科发展的奉献精神;高聿超研究员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重视日常积累;唐晓东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谈到面对挑战时应保持自信与好奇心;黄小刚教授引导同学们提前规划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强调兴趣培养与能力拓展;诸葛小勇研究员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并提醒大家重视科研过程中的积累;施春华教授建议同学们夯实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优质培养资源;王璐教授则鼓励同学们保持平和心态,做到厚积薄发、稳步前行。在随后的互动中,同学们围绕“兴趣与热爱”、“时间管理”、“海外交流”、“深造选择”等话题踊跃提问,专家一一回应,现场气氛热烈。
论坛还特别设置了“毕业生与在校生交流沙龙”环节。大气科学拔尖班2020级陈博睿、魏方志,2021级甘立坤、於致宁等优秀毕业生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参与、升学路径选择、考研备考以及心态调整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体会,并鼓励学弟学妹们提前做好学业与科研规划,勇于尝试新领域、新方向、始终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与坚持不懈的毅力。
闭幕式上,陈国森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鼓励同学们树立“知行合一”的科研态度,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实践、拓展视野、加强交流,稳步走好科研与成长的每一步。
本次论坛为大气科学拔尖学生搭建了高水平、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与成长发展平台,通过专家引领、学术展示与朋辈互动环节,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与成长动力,也推动了校际间的育人资源整合与经验互鉴,为后续拔尖人才创新型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辑:蒋怡然、郭怡冰、甘立坤

周波涛院长致开幕辞

论坛现场


学生报告

专家经验与心得分享

拔尖班学生与专家交流

毕业生经验分享

拔尖班学生向毕业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