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与学术交流 → 正文
大气内部变率和人类活动对2018年夏季东北亚极端热浪发生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钱伊恬 徐邦琪               发布时间:2020/04/28 10:55:07       浏览量:

东北亚地区在2018年夏季经历了自1979年以来第二炎热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席卷了包括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我院徐邦琪教授、博士生钱伊恬与美国NOAA/GFDL的Murakami博士合作,探讨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该次热浪生成和维持的贡献和机制过程,并利用S2S预报模式,评估了MJO对热浪的次季节预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2018年七月中下旬时,热带西太平洋出现了异常活跃的MJO对流(图1a),其通过激发沿东亚海岸向北的Rossby波列,有利东北亚地区高压异常的出现和维持,通过下沉运动引发的局地非绝热加热,和晴空增加太阳辐射,从而引起了东北亚地区持续性高温热浪的发生(图1b)。通过敏感性试验证实,当热带西太平洋MJO去除后,东亚沿岸的波列和东北亚的高压异常消失,东北亚地区并无高温异常出现。评估东亚地区两家(CMA和JMA)参加WMO S2S预报计划的预报数据发现,当模式能对MJO强度和对流位置预报正确时,对于东北亚的热浪事件预报技巧也较高。以上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limate。

图1(a)2018年夏季的MJO位相演变,蓝色、红色、绿色和橙色分别代表7月1日–10日、7月11日–20日,7月21日–31日和8月1日–14日。(b)2018年7月11日–8月14日东北亚热浪发生期间30–90天带通滤波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gpm)和SAT(K)。


除了MJO外,大气内部较长周期的变率(如:ENSO、PDO、AO等)也是导致2018年东北亚高温发生的可能因子,加之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一直也被认为是热浪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明确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对该次热浪发生的相对重要性,基于GFDL Forecast-oriented Low Ocean Resolution(FLOR)模式分别进行了两组多集合成员的模拟试验:一组为包含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在内所有强迫作用的All Forcing(AllForc)模拟试验,共有35个集合成员;另一组试验将人类强迫作用固定为1941年的值,共有30个集合成员,称为1941 Forcing(1941Forc)试验。通过比较两组试验中与2018年热浪强度相当的热浪发生概率(图2a–c深蓝色粗线以右柱状的总和),计算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归因比例(the fraction of attributable risk,FAR),FAR值的变化范围为-∞到1,当FAR值越接近1,说明人类活动对热浪发生的作用越大。试验中FAR值的范围为0.78–0.82,说明类似于2018年东北亚热浪这种过去40年只发生两次的极端热浪事件,若没有人类活动的作用基本不可能发生;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到2050年这种强度的热浪事件将约每四年发生一次(图2d–f中最右边的浅灰色柱状),并且大气内部自然变率的影响(图2d–f中彩色实心圆和空心圆之间的距离)小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图2d–f中最右边的浅灰色柱状)。以上成果发表于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生钱伊恬,通讯作者为徐邦琪教授,该工作与NOAA/GFDL的Murakami博士和Kapnick博士合作完成。

图2 三套再分析(黑色线),1941Forc(天蓝色柱状)和AllForc (粉色柱状)在1980–2018年期间(a)TAnom,(b)extreme HWDs和(c)modest HWDs的概率分布频率。深蓝色粗线代表AllForc中第95百分位的值。FARAllForc的值显示在图中右上角。(d)TAnom,(e)extreme HWDs和(f)modest HWDs在过去阶段(1941–1979)、现在阶段(1980–2018)和未来阶段(2019–2050)的PAllForc(浅灰色柱状)和P1941Forc(深灰色柱状)。实心(空心)圆和三角代表了PAllForc在ENSO(蓝色),PDO(绿色)和AO(深粉色)在现在阶段和未来阶段处于正(负)位相的条件概率。


论文信息:

Hsu, P. -C., Y. Qian, Y. Liu, H. Murakami, and Y. Gao. (2020) Role of abnormally enhanced MJO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in the formation and subseasonal predictability of the record-breaking Northeast Asian heatwave in the summer of 2018. J. Climate, 33, 3333–3349. doi: 10.1175/JCLI-D-19-0337.1.

Qian, Y., H. Murakami, P. -C. Hsu, and S. B. Kapnick. (2020) Effect of anthropogenic forcing and natural variability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2018 heatwave in Northeast Asia [in “Explaining Extreme Events of 2018 from a Climate Perspective”]. Bull. Amer. Meteor. Soc., 101(1), S77–S82. doi:10.1175/BAMS-D-19-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