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与学术交流 → 正文
2017年夏季京津冀区域性近地面臭氧污染过程形成的气象成因
作者:毛佳,卢楚翰               发布时间:2021/02/24 15:11:21       浏览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区域性近地面臭氧(O3)污染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高浓度O3会影响人体健康,对植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对流层O3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近期,我院硕士研究生毛佳同学、卢楚翰副教授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莉莉副研究员合作研究,探讨了2017年6月25日至7月5日中国东部地区一次典型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此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1天,京津冀地区区域臭氧平均浓度达199±33μg/m3,其中单站点臭氧日最大八小时滑动平均值高达314μg/m3

研究表明,500 hPa位势高度和地表温度的正异常为京津冀地区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对流层中高层盛行西北风和低层弱南风引起的暖平流有利于形成低湿,少云,高温,强辐射的气象要素场。总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的臭氧浓度与温度、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此外,京津冀地区上空盛行的偏南风有利于O3及其前体的水平区域输送,进一步加剧污染。在垂直方向上,深厚的下沉运动和逆温层抑制了污染物的扩散;另一方面,逆温使上层富O3的空气在夜间得以维持,从而促进了翌日上午对流升高时O3向地表的垂直输送。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东部地区夏季近地面臭氧污染形成的气象成因,为该地区空气质量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the persistent regional ozone pollution over the BTHS and YRD. The initial and final locations of the WPSH ridge line during the pollution process are marked by green and yellow, respectively.

  

文章信息:

Mao, J., Wang, L., Lu, C., Liu, J., Li, M., Tang, G., et al., 2020. Meteorological mechanism for a large-scale persistent severe ozone pollution event over eastern China in 2017. J. Environ. Sci. 92, 18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