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舒适度与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力密切相关,对于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理心理等个人状态和外部微气候条件对舒适度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改变人体平衡功能,能极大地影响人体舒适度。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舒适度的兴趣与日俱增,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化前,全球变暖使人类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这些变化与人体热舒适密切相关,若没有人为影响将无法解释,而人类活动对舒适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绿化作用上,其影响尚不明确。
大气科学学院郝鑫老师及学生李万玲基于CN05.1日观测资料,讨论了1961−2014年中国八个子区域冷,热不舒适日数的变化以及外强迫对其的影响。中国不舒适日数气候态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a,c)。利用CMIP6多模式模拟资料分析发现历史全强迫和温室气体强迫模拟能充分再现中国不舒适日数观测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此外,基于最优指纹方法检测归因,发现除中国中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可检测到温室气体和人类活动对舒适度的影响,温室气体强迫是影响华南热不舒适日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溶胶强迫的影响与温室气体相反,但无法检测到;自然强迫是导致中国西北地区热不舒适日数变化的重要原因(图2)。此外,本研究进一步预估了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未来不舒适日数的变化,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居民将面临更多的热不舒适天和更少的冷不舒适天。
该研究能够为中国居民和政府及企业决策者提供关于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信息。文章已被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接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91280;42005014)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300095Y)的共同资助。
图1 热不舒适天数(a)和冷不舒适天数(c)气候态(单位:天);1961−2014年基于CN05.1观测数据与六个CMIP6模式历史模拟试验的集合平均值之间的热不舒适天数(b)和冷不舒适天数(d)差异。图(a)所示的中国八个子区分别包括中国西北部(NWC)、华北(NC)、东北(NEC)、西南地区的第一部分(SWC1)、华中(cc)、华东(EC)、西南地区的第二部分(SWC2)和华南(SC)。子图右上角的数值为观察和模拟结果的气候态空间相关系数。
图2 最优指纹法分析的中国1961−2014年期间八个子区域单信号尺度因子分析(灰色阴影),三个信号分析(黄色阴影)和两个信号分析(紫色阴影)结果。子图中的误差棒表示5%−95%的不确定性范围尺度因子。两条水平黑色虚线代表y轴的“0”和“1”值。
文章链接:
Li, Wanling, Xin Hao*, Li Wang, Yuqing Li, Jiandong Li, Huixin Li, Tingting Han. 2022: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of changes in thermal discomfort over China during 1961−2014 and future projection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116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