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 17 日至 22 日,我国河南省郑州、卫辉、新乡、鹤壁等城市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本次事件被命名为“21∙7”河南特大暴雨事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21∙7 特大暴雨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但暴雨往往存在于复杂的环境条件中,同时受到多尺度相互作用,传统的尺度分离诊断分析工具(如Barnes滤波)很难将中小尺度、天气尺度和更大尺度(如副高等)系统严格地分离,且不能进行不同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为此,大气科学学院陶丽教授课题组运用Liang and Robinson(2005,2007)提出的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ation, MWT)和基于 MWT 的多尺度能量和涡度分析法(MS-EVA;)定量分析了 21∙7 特大暴雨时间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和能量传输过程。
应用梁湘三等(2005;2007)发展的严格的MWT、局地MS-EVA等方法工具,根据FNL再分析资料,我们定量分析了2021年7月郑州大暴雨过程中的多尺度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一个 8-64 天尺度的倒槽内,该倒槽可能是台风“烟花”在偏东风气流中激发所得。最突出的特征是西移的台风“烟花”西部有一高压(反气旋),这减缓了“烟花”的西移速度,导致水汽稳定地输送到河南郑州附近,再配合太行山和伏牛山的喇叭口地形抬升作用,造成了这次的持续性大暴雨。在暴雨发生前12 小时和发生期间,存在着从有效位能(APE)到动能(KE)的持续能量转换。在暴雨发生前 12 小时,潜热是有效位能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暴雨发生期间,中层的 APE 的降尺度能量级联过程(斜压不稳定)是 APE 的主要来源(图2)。除了浮力转换外,500hPa以上 KE 的降尺度能量级联过程(正压不稳定)是暴雨前 KE 的另一个来源。压力梯度力做功对于 KE 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该成果目前已在《Atmospheric Research》在线发表。

图1 天气涡旋尺度子空间(<8 天)内,7 月 19 日(左列)和 7 月 20 日(右列),(a,d)200 hPa,(b,e)500 hPa,(c,f)850 hPa 的位势高度(阴影;gpm)和水平风(矢量箭头;m/s)重构场

图2 7月19日12时(左列)和20日00时(右列),区域(34°–35°N, 113°–114°E)平均的暴雨尺度APE(第一行)和KE(第二行)各收支项(m2/s3)的垂直剖面图。图中的APE趋势和KE趋势乘以了10以突出其变化。
论文信息:
Liu J.Y., Tao L.*, Yang Y., 2023. Dynamical analysis of multi-scal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21·7” persistent rainstorm in Henan. Atmospheric Research. 292, 106857. https://doi.org/10.1016/j.atmosres.2023.106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