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青春榜样国家奖学金 → 正文
2017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汪澜
作者:张皓               发布时间:2018/09/18 13:54:21       浏览量:

汪澜=生活照1_副本.jpg

汪澜,女,汉族,中共党员,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在SCI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曾获优秀新生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本科期间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第八名,女双第六名,层任大艺团团长。

个人优秀事迹——自律与自由

笼中雀

自律之下,自由为上,这是我的处世理念,也是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有人认为自律是框架,限制了自由,而我认为追逐自由的我们犹如那笼中之雀。我们自律以求自由。这自律便似这铁笼,我们便似那金雀,在笼中可吃可睡、可飞可憩,不担心食不果腹、不担心外敌侵袭。万事没有自律之苦,哪有自由之甜。我们进入大学,自律以学会构建这铁笼的能力和手段,丰满我们的羽翼,为的是未来能自由地做我们自己。

自律

学习仅仅是完成本职,认真才是自律的方式。

校大艺团的时候接受过一次采访。小记者问:“你是热爱学习所以才认真读书的吗?”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如果我不喜欢就可以不读书了?只要我们在职业一栏上填的还是“学生”,那么学习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仅此而已。如果把学习当作工作,拿奖学金便似报酬,那学不好就像渎职自然要扣工资。这样我们是不是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学习。这只是我们身为学生时应该完成的工作,无关乎喜欢与不喜欢。那如果把这种生活状态映射到未来的工作中,身为学生认真学习,就像未来身在其位认真谋其事;在学习中渐渐发现了乐趣,就像未来工作后渐入佳境;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而尽力解决,就像未来工作时遇到困难而努力克服;力求学出好成绩,就像未来拼业绩。从这一角度来看,可能不只是成绩好坏的问题,它还反应了我们做事方式。俗话说三岁看老,正是此理。

学习仅是完成我这一阶段的本职工作,而认真只是我的做事方式,仅此而已。但也有人说,对于工作认真能完成,敷衍也能完成。是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学习,关乎你对所学的定位。如果认为现在所学有助于我们未来发展,那我选择认真去完成学业。当然,很多情况下未来从事的与所学的并关系甚小,那我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努力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了将来能够追逐属于自己的自由,认真地去学习是我们这一阶段的自律。

自律有方,先苦后乐

我的导师,海洋院的梁湘三老师,在我一进入研究生阶段就告诉过我们,研究生学习和本科生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生要自主学习,主动接受知识,而本科生主要是上课,被动接受知识;而做研究和考试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没有正确答案,很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称为研究生至今,再回味导师的话语,深觉其一针见血。也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我能在这里书写两笔。

很多人都明白研一时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来寻找研究方向。然而学识如海,要如何读文献才能让它们最终汇成一股流而为我们所用?梁老师经常让我们写综述,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希望做台风方面相关的研究,然而那时我们师门没有深入做这个方面的前辈,而我更是楞头青,完全不知道如何入手。梁老师说:“你从最基础的看起,写一份关于台风最基本结构和活动特征的综述。”他推荐了几位台风届的泰斗,让我去看他们的文章。以此为目标,寻找起文献就容易很多,好的文章的参考文献也是很好的材料,以点至面,就可以很大的覆盖一个方面的研究。以写为目的,每看每记,边读边梳理,很快我便打开了台风的大门。这一步,成为了我科研的第一级台阶。入门之后,便像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可以研究,五花八门的研究方法丞待我们去学习运用。阅读文献有多种方式,现在网络数据库十分发达,电子文档覆盖了各个领域,然而我偏爱阅读纸质的文献。好的文章需要我们静心研读,而纸张在手的实物感更能让我安心,边读边写,亦看亦想。在纸上留下手写的印记以及翻开文章时左右不同的纸张厚度,这些都是阅读的痕迹。现在书桌上累着三个书架的文献,有的用书立隔开,有的用文件夹分类,有的装订集整,它们都是我探索知识的足迹,越陈越香,静待厚积薄发。

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后,我们着手展开问题的研究。为了契合项目主题,导师给了我一个方向,让我对直接登陆并强烈影响江苏的台风个例进行研究。明确目标后,寻找研究对象,整理思路,下数据、处理资料、画图分析,然后写稿,最终投稿发表。一切按部进行,仿佛十分顺利。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一步其实都走得磕磕绊绊,而且你不知道路的尽头是否有一扇门可以打开。找研究对象的时候,由于直接登陆并强烈影响江苏的台风十分罕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遍寻无果。台风个例中要么不在江苏登陆要么登陆时很弱,基本没什么影响。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我统计了建国以来登陆我国的所有台风之后,终是发现了2012年一次双台事件中的一个子台风,它以台风的强度直击江苏,为江苏带来了巨大影响。起初的研究由于现有的资料精度不够,所以这次研究一开始走入了用模式模拟的道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模拟的效果一直不好,尽管做了50多组试验、历时几乎整个研一下学期,仍然没有找到提高模拟质量的途径。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利用现有的资料,放弃更加精细的研究。进入分析后,面对纷乱的图表,你却发现数据呈现给你的与你想象中的大相径庭。这就像本以为只要旋开把手就能打开大门,却发现门把上有一个锁孔,你还得先寻找钥匙。历时一个研一的暑假,日日盯着20几个时次、几十个层次各种变量的图表,只为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影响因子。终是在研二开学的时候完成了文章初稿。梁老师对于我们的写作要求一直很高,他也十分着重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一篇好的科技文章,不仅要逻辑严谨、表达清晰,还要文浅易懂、生动引人。为了不断靠近这样的目标,在梁老师的帮助和敦促下,文章初稿经历了多次修改,有时是大动文字,有时是字斟句酌,最终文章是以一个较为良好的姿态走向了期刊编辑。投稿后,一个短暂的放松后,每天都是焦急的等待。当时有几个同师门的同时投稿,在他们陆陆续续收到期刊的审稿回复后,我的文章却如泥牛入海,此时除了等待的焦急,更多了一份被退稿的惶恐。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我与导师商量,最终决定撤回稿件,转投他刊。历时六个月的等待突然变得毫无意义,你好不容易找到钥匙打开大门,却发现门后是一堵水泥墙。六个月的时间对于三年的硕士生活是十分宝贵的,白白流失后,我的时间突然就变得紧张起来。幸好第二次投稿较为顺利,稿件也很快被接收,这前后又历时数月,其中曲折就别过不表。

再回头看来,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最初一个想法到文章最终发表,坎坷多于平顺,焦苦多于幸乐。然而科学家们似乎沉醉于这磨难后的光明。曾听导师兴奋地分享他闭关一星期写出一份书作的经历,我当时十分不解,但在经历这一切后,其中滋味可觑一斑。这是用一种十分压抑的自律性所换来的自由。无论何事想要做深做好,无一不是先苦后甜,苦多于甜的。希望这样的经历能培养出我做事时自律的觉悟和坚韧。

自由

我也过上教师节——生活如戏,角色尽饰

研二那年的教师节,正当我不断向各个老师发送节日祝福短信的时候,我收到了来自学弟学妹们祝福。这要从我研一下学期的“兼职”说起。

由于我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考研的时候是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气象学的,因此我想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更多考研的后辈们。我加入了研究生自主创办的考研专业课辅导组织——新气象。但当接手动力气象的课程时,我对自己不自信起来。这门课比较难,既难学又难讲,我如果上不好课,可能会影响一批考研学子们的成绩。于是,备课的时候我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又重新深入思考一遍,参考了不同版本的教学课件和书本,还硬着头皮啃下了Holton写的动力气象教材,力图把知识点从头至尾分清类别又相互关联。这一期讲完,我的动力气象笔记上密密麻麻又多了很多新的思考,我对这一门课也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我们的第一批学员,在我与另一位老师(同一级的吴胜男同学)的共同帮助下,80%以上都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上完课后,生活骤然轻松,当我回归到自己的研一课堂的时候,我发现,对于过去的知识,我理解的更加透彻。我不敢确定,在这一次授课的经验中,是同学们还是我获益更多。后来我继续挑战了第二期的讲课,此次我负责天气学原理和动力气象两门课程。这次我的内心除了压力以外更多了一份期待——讲授两门课后,我从中国又能有什么新的认识?第二次授课没有了第一次的生涩,不仅如此,由于另一门课程的知识在脑海中历久弥新,我在教授时能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串联。我感觉更多地认识了气象这门学科。第二期课程结束后,2017年的考研中,前三名皆出自我们的培训班。这时,我内心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助人为乐”。

第二期课程期间的教师节,正是初试课结束后,我收到了来自辅导班学员们的教师节祝福。最初我并没想过以老师的姿态来讲这门课,但是后来,很可能是学员们强烈的求知欲让我渐渐走入了教师的角色,感受到了“育人”的快乐。不同的社会角色让我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经此以后,我更能与我们的老师,尤其是我的导师,拥有一种共情之心,更加理解他说的“看着你们成才就是我最大的宽慰”。这一段经历基于我最初的“自律”,走入了一个更加自由的领域,让我扮演了更多的角色,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自己。

你确定你真的喜欢?——悦其乐,更悦其苦

进入大学以后,我加入过击剑队和羽毛球队。我也随着队伍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在体育的竞技和训练中,一直不乏有来自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痛苦还想坚持下去?不说那些万事贵在坚持的大道理,只说在痛苦过后,我发现我仍然热爱这些运动。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什么支持我们保持这份兴趣?如果它来自单纯的成就感,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失去兴趣而放弃爱好的经历。我认为,这便不是真的喜欢。真正的喜欢去做一件事,应该不只是喜欢它所带来的快乐,更应该认识到我们在摸索一个领域的时候会面临很多痛苦的困境,而我更喜欢这种跨过困境后的自我重生。

击剑这项运动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才接触的。一开始学动作的时候我上手很快,但当我第一次走上剑道比赛的时候,我发现这项运动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当直面对手的攻击,胜负仅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差之内决出时,我胆怯了。我害怕对手,在剑道上畏首畏尾,不敢进攻只专防守。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实战成绩很不好。因此,我对击剑,甚至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后来教练发现了我的问题,一语点醒了我。她告诉我,人各有所长,我不是一个主动的人,但是在受到攻击的时候,出于自我防卫反应很快;既然善于防守,便可采取抢攻的战术,利用对方进攻的时间差,用进攻来防守。是啊,正确运用自身的特点,弱势也可以转化为强势。从此,教练加强训练我的抢攻技术并将其运用于比赛中,最终利用这一战术,我们在参加全国大学生锦标赛的时候获得了团体第二名。

竞技体育中不乏这种自我否定后成长的经历:团体比赛的时候要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去承担被放掉的比赛,又要在需要你拿下分数的时候抛开失败的阴影勇敢顶起压力;磨练技术的时候可能十遍百遍地做不好一个动作,但只有越挫越勇才会在某一个时刻幡然领悟其中要领;与搭档比赛的时候,要主动去承认自己的失误并积极相互鼓励才能够赢得比赛……这样的经历都有很多痛苦的心情,可正是在老师、教练、队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能够不断地克服问题,战胜自己,我相信这才是一份好的兴趣爱好可以带给我们的。

那份战胜苦痛的决心和坚韧也是一种广义的“自律”,而获得的自由则是更加优秀的自己。

不忘师恩,谨记教诲

如果说我们自律以修习专业知识技能,那么我认为可以选择研究的对象和学习内容的科学研究就是这种“自律”的最大自由。为此,我要感谢创造出这片自由空间的导师,梁湘三老师。

由于没有对本科生授课,他在本科学生中不甚有名。在研究生的眼中,他拥有的都是一种严格的科学家形象。当同学知道我选择他作导师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我是挑战高难度奥数的勇士。然而师从于他至今三年多,我仍然很庆幸当时的选择。

犹记得第一次找梁老师面谈的时候,我们一同坐电梯去他五楼的办公室。进电梯时,他抢先按下向上键,并在我们相互谦让进电梯的时候,他的一句“Lady first!”让我感叹于这位老师的修养。面谈时,他第一个问题就问我,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语塞,没想到对话会这样展开,尽管此前我已设想过多种可能。我在心中盘算着什么答案才能让老师觉得我志存高远,但实不相瞒,我确实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论成绩好坏,大部分的我们还是那个没什么理想的普通青年。但是梁老师的这个问题真正敲打我的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有能力构想我们未来的生活的样子了。研究生三年所学可能决定不了未来,但可以影响我们未来发展的速度。因而这三年怎么过,取决于我们设想的未来的模样。那次对话让我对未来的研究生生活铺满计划、跃跃欲试。

进入师门后,梁老师经常会分享他的心得。他说他的科研生涯不求获得什么荣誉,亦不求得到什么高位,只要能为人类进步做一点贡献也就足够了。当时我惊讶于如此志向何其远大。推动人类进步远比获一个奖、得一个称谓难上许多。那时只觉得人类的未来太远,而我们只是时间洪流中的砂砾,渺小不堪。但跟着梁老师的这几年间,看到他钻研于大气海洋动力学中的“硬骨头”,到处参加会议吸取众长并推广自己的新发现,这样的身影让我想到蚁群中忙碌的工蚁,它们虽然搬运的只是小小的树叶却也是在盖一座城堡。我意识到我们在其位做一份科学研究,哪怕再小,也可能成为未来某种进步的跳板。再看导师忙碌的身影顿然伟岸,我也慢慢感受到我手上工作的意义。我想只有能发现所做之事的价值,才能对其产生热爱。

我还十分感激导师亲手领我们进入研究的大门。他敢于挑战传统,并鼓励我们向权威提出质疑;他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打开思维、大胆联想;他深恶学术中的陋习恶行,告诉我们尊重首创原创。这些精神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我可能无法深切理解,但影响者我们培养良好科研习惯。此外,梁老师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大四跟着他做毕业论文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老师用投影仪公放出他修改学生文章的手稿,我惊讶不已。不仅如此,梁老师也在不断地自我提高写作,并不时把一些心得以邮件的形式分享给我们。这是来自学者和导师的兢兢业业。他曾说过,我们的进步就是给他最好的教师节礼物。他的这份拳拳培养之心十分令我动容,也是驱策我前进的动力。

不悔时光,笃定前行

研究生生活进入最后一年,我很感谢导师的悉心栽培以及学校提供的宽松学习环境。在这几年间,我深信严于律己、马不停蹄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学海中以苦作舟是一种自律,在科学研究中厚积勃发是一种自律,在青春成长中耐心蛰伏是一种自律;在热爱的事情中恣意发挥是一种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分饰众角是一种自由,当然,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安心学习更是一种自由。转眼求学生涯快响起尾声,希望自己多年以后,回首往事能庆幸当时不负青春,当下不忘初心,亦更希望未来的双手能足以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空,让我自由呐喊属于自己的声音。

 

导师寄语:

国家奖学金作为一种荣誉,是对你过去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但更是对你未来的鞭策。希望你踏踏实实、再接再厉,在我们这个充满挑战、机遇、友爱、有着广泛兴趣的团队中快速成长,为国家的气象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梁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