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青春榜样国家奖学金 → 正文
2018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张思嘉
作者:张皓               发布时间:2018/12/04 16:03:59       浏览量:

张思嘉生活照2_副本.jpg

人物简介:

    张思嘉,女,中共党员,1994年生,山东威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专业。研究生期间曾获2016-2017学年校三好研究生、校研究生优秀新生一等奖学金,2017-2018学年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等。

 

从迷茫中清晰,一次又一次

从2012年本科入学算起,该同学在南信大大气科学学院已经度过了六年时光。说起这条气象之路,中间有一些犹豫,也遇到了几分波折。

    该同学在高考选专业时是有几分随意的,并不清楚大气科学都学什么,也并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出路如何,虽然时常迷茫于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自身是否适合从事大气科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还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好每一门课,支撑着这份认真的出发点很简单: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当不再迷茫、找到答案时,才有时间和机会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就这样带着迷茫前进、带着懵懂学习,在这种状态中度过了大一。转折点来自于大一暑假在香港大学学习并在苏黎世(香港)金融公司研习的经历,她积极与港大教授、金融从业者交流,这次经历拓宽了她思考的角度,让她认识到了气象信息的商业价值,以及气象与生活与商业的密切相关性,该同学本来是抱着转行的念头去的,却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很新奇也很激动,决定在大气科学中继续学习。在大二的天气学原理的课堂上,该同学与授课教师苗春生教授做了深入交流,苗老师在课上和课后都分享了许多自己对于气象和商业气象的理解,也给该同学提供了去气象公司实习的宝贵机会,这份经历加深了该同学对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理解,并明确了学习规划,一方面要努力深造,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认真阅读相关论文与书籍,紧跟这一领域的前沿,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商业性气象思维,积极关注并思考中国商业性气象的发展。在学好专业知识、完成课堂学习之余,该同学利用暑假继续前往不同的气象公司实习,也加入过一个初创的气象公司。通过一份份实习经历,该同学更好地了解到了气象公司的现状,并且随着一次次实习,她感受到了自身能力的欠缺,运用当时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动手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吃力的。每一次的探索都是为了更好的再出发,基于这三年的尝试和思考,该同学在大四时决定继续深造,推免到本校大气科学学院的气象学专业,师从秦正坤教授。

至此,刚进入大学时那份迷茫的雾气消散,前路的轮廓清晰,那时的她无比明确:自己喜欢这个专业,想要去探究变幻莫测的天气,做一些有用的研究。为什么说“那时”呢,因为随着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自然有新的迷茫在等待啊。

研一的生活与本科完全不同。本科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上课,认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最后参加考试检验这个学期的学习效果。但是研究生需要自己制定“课表”、决定节奏,研究生的面前是一片茫茫沙漠,需要依靠头脑找到一片绿洲(确定研究方向),在绿洲中掬起一捧清水(确定科学问题),然后享受这丝丝甘甜(逐步回答科学问题)。研究者不能太贪心,因为双手能捧起的水量是一定的,只能一下一下来,一口一口喝;研究者不能动作太慢,即使已经很疲惫,因为水会从指缝溜走,时间会不断流逝;研究者更不能心急,心急则乱,乱易出错,往往功夫白费,从头再来。

心不能急但是动作要快,既要稳扎稳打又要争分夺秒,这是该同学从本科生进入研究生角色面对的第一大挑战。该同学当时做的是GPM IMERG卫星降水资料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适用性评估,并且将IMERG与它的前身TRMM 3B42系列进行对比分析。作为科研小白,什么都要从头学起,导师虽然可以给予指导、减少弯路,但具体问题还需自己解决,这就需要时间;而GPM IMERG当时还是比较新的一套卫星降水资料,对它进行评估的文章还较少,正在做评估工作的人却不在少数,这时速度就成为了关键。看着先后发表的2篇评估了GPM IMERG卫星降水资料适用性的论文,面对着自己缓慢的科研进展,该同学陷入了焦虑,科研进度就更加缓慢了。鞭策着自己,鼓励着自己,同时也认真阅读已经发表的论文、寻找他们还未研究过的角度,调整着自己的文章结构,终于在研一上学期结束前完成了初稿。

也许最大的考验是,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筋疲力尽却寻不到属于你的那一片绿洲,找到了绿洲却发现并没有适合的水潭,在离开与留下之间踟蹰,你并不知道结果何时到来,即使你每天都在认真努力。该同学在将论文初稿交给导师时,本以为万事大吉了,没想到考验才刚刚开始。其实类似这种的很多考验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战胜,沉默着发力,咬着牙克服,完成一个个小挑战,这样战胜自己的次数越多,内心的力量会越充足,面对困难心境会越平和。总的来说,研一这一年是很纯粹的一段时光,可以专注在自己的科研上,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风范,无数次想要放弃,但第二天还是要收拾好心情,沿着熟悉的路走到气象楼5楼的办公室,坐下来继续钻研。这中间也很感谢各位朋友的陪伴,人是群居动物,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相互鼓励,温暖的友情会帮助人们渡过困难。在研一下学期5月份,该同学将文章投稿到JMR,经过一次大修一次小修,文章被接收。

在完成JMR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该同学也会不断在问自己:科研的乐趣在哪里,好像有点痛苦呢,自己真的喜欢科研吗,自己真的适合做科研吗?后来觉得应该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如何才算喜欢一件事,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快乐、满足、成就感等种种正面的感觉,也要充分认识这件事带来的苦恼、忧愁、沮丧等,明明不知道要苦多久才会有一丝丝甜,却愿意为了这一丝甜蜜而拥抱苦味,这才算真正的喜欢一件事。再一次从迷茫中清晰,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量。

也许诸位读者阅读一篇又一篇国奖获得者写下的冗长自述,是为了寻找一些可以复制的路径或者这路径的蛛丝马迹:完成这些事,我也可以拿国奖。现今回首,诸位读者也可以看到,该同学在这一路的探索中,迷茫中的状态占大多数,从迷茫中寻找清晰、从混沌中做出决定的挣扎是主旋律。“没有一击必中的金牌”,她的一个个选择都是从一团乱麻中梳理出来的,生活滚滚向前,不久又会陷入新的迷茫、面对新的一团乱麻。如果真的有值得借鉴的或者可以复制的,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不要因为当下的迷茫就止步不前,可以带着迷茫一起奔跑,在奔跑中倾听内心的声音、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从纷扰中坚定,握紧生命

研二的生活与研一完全不同。研二这一年的身份不仅是象牙塔中的学生了,像是个职场中的“社会人”。

在完成了卫星降水资料的评估工作之后,该同学想要学习数值模式、进行暴雨的机理研究,研二就来到了新的环境客座,跟随新的老师做事。这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也伴随着全新的挑战:让人眼花缭乱的纵向和横向项目,从项目申报、执行到最后的结题,每个环节都有机会参与。起初不太适应这种工作状态,再加上本身个性鲜明、讲话直接,遇到了一些不如意,内心有几分苦闷。但是,做好了决定就不要后悔,放弃关于对错的争辩,在这个环境中认真观察、认真感受,从环境中主动汲取养分,不要因为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而烦恼。

这一段时间发生了两件最为值得纪念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刚刚结束的重大专项的申报,这可能是该同学身为项目筹备组里的一颗螺丝钉所能参与的最大最复杂的项目书了。从预申报书到正式申报书,每个环节该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完成手头的任务,并且学习各位专家是如何解读指南、如何提炼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如何确定各个研究课题并逐步细化、如何概括总结创新点等等,这些经历都是一笔又一笔宝贵财富。得益于这一年多的历练,该同学得以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科研,从一个更真实的视角观察科研圈。

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该同学有机会在研二下学期前往京都大学交流学习。课程围绕地学展开,涉及其中的各个学科,主题丰富多样,该同学认识到原来气象只是小小一个方面,而在气象中选定的科研方向就更是沧海一粟,但每个人都在一个小小的科学问题上努力,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推动着气象这个学科的进步,推动着地学大类向前,乃至推动着人类整个认识水平的深入,你会看到周围的学者们都在孜孜不倦、在自己的研究位置上奋力向前,这是很激动人心很令人感动的。感触最深的是墙报环节,每天晚上2小时,一共进行了4天,该同学将研一的关于卫星降水资料在青藏高原上的适用性的科研工作制作成了墙报与他人进行交流,解答其他人的疑问,与他们共同探讨某个问题,那种思维碰撞、偶遇火花的感觉让人迷醉,很喜欢那个时刻。与此同时,该同学也有机会了解其他人的工作并向他们请教,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工作是很投入的,可以看到他们眼中那份认真的光芒,这光芒可以激励自己前进的步伐。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过一句话,“真正的英雄是明白世界的残酷,也遭受了社会带给他的苦难,他依然能用心的说,我热爱这个世界,我愿竭尽所能去为我的世界而好好战斗”,如今再读这句话,自有一番新体会。该同学小小年纪自然没到明白世界残酷、遭受社会苦难这种苦大仇深的地步,只是小小体会到了脑中想象和实际情况的落差,以前总觉得科研是一个有一丝神圣的词语,是一方纯白无瑕疵的天地,但其实它和其他任何职业都是一样的,不是简单的有黑有白、非黑即白,而是借着水的晕染,像水墨画一般产生了丰富层次和种种变化,依靠该同学贫乏的语言很难形容这种状态,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并且越深入,越能感受到更多。研一时,该同学更接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想法单纯、行动单纯,对科研的理解也单纯,愣头青一般向前走,觉得什么事情都锤不到她,科研只是回馈她一篇文章;研二之后,该同学可能是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或者是盲人摸象的状态吧,人就好似在一团迷雾中,这纷纷扰扰让人眼花缭乱,不断思考、想法变的很快,走走停停、行动轨迹也是歪歪斜斜,情绪的波动会比研一时期大的多,科研回馈她种种真实,要她在纷纷扰扰之中择其一。体会了科研的更多滋味,充分思考了这条路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但还是想继续、再试试,不想就此放弃,在水墨晕染的诸多层次中选择一个、投身其中,明确自己所要追寻的色彩浓度,有技巧地绕过不符合自己内心追求的区域。至此,该同学不再犹豫,停止在工作和读博之间摇摆,决定继续科研之路,守护出发时那份纯粹的热爱,期待体会更多的在京都大学墙报交流环节感受到的迷人时刻。

    总结来看,研二到现在就是“从科研纷扰中坚定自己所求”的一段时光。很幸运能够有机会早早加深对科研圈的认识,领悟到根本没有对错、只在乎个人选择,以及选择后的造化。任何地方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时浓时淡,有时坦途有时险峰,要带着辩证的目光去看待,这时处于潜龙勿用的阶段,需要一些坚忍和耐心;这段经历也让该同学从纷纷扰扰中明白了自己想要的,坚定了自己要追求的。

有时觉得生活就像一次游乐场之旅,游乐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项目,有些十分热门、大排长龙,有些稀稀落落甚至没人排队,而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当选择好游乐项目后,就需要排除其他干扰,将有限的精力与热忱全部投入到这个游乐项目中,握紧你的生命。

书中世界,眼前生活

研究生的生活其实有些单调乏味,当整个人的绝大部分精力需要投入到科研之中,全身心地持续地探索一个问题时,人好像被拘在一个透明的箱子中,与外部世界似乎有一些脱节,有时不免有“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感,这时就需要张开怀抱、有意识地与专业范围之外的世界建立连接,有人选择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有人喜欢前往风土各异的地区旅游,而该同学更喜欢执一卷,感悟书中世界,带着新的体悟和另一番心境来审视眼前生活。徜徉书中世界,这两年读过的极大改变自己想法或者给予内心许多力量的、很想推荐给更多人的书有《阿特拉斯耸耸肩》、《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阿特拉斯耸耸肩》是本好书,阅读过程中改变了我对一个个观点的认知,全书最核心最精彩的就是这句呼喊“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有勇气拒绝掠夺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只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不要做一个寄生者,接受他人的付出与牺牲,后者往往更难以察觉和拒绝,此为安内;举一反三,友情爱情乃至职业选择都适用,我也很喜欢书中关于朋友的阐述“我结交的是能够给予生命的人,而不是那些食人者”,他们尊重我的时间、知晓我的价值,能够在广义的角度延长我的生命,并要求我等同地回馈,职业选择也是如此,不要选择需要他人供养的寄生型职业,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再聪明的脑袋都会变钝、再深刻的思考都会搁浅,与让人感到兴奋和危险的、势均力敌的人共事,在推动者的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你的才智!《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是一本比较具体和实用的书,整本书回答了一个困惑该同学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每天忙到脚不沾地,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陷入了稀缺陷阱,全身心投入眼前难题会让人搁置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无法有效规划未来,并且稀缺还会让你借用未来,导致人被拘在这个陷阱中越来越深。关键就是拥有余闲,“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导师寄语:

希望你能够再接再厉、踏踏实实,不只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作为一种荣誉、一种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更要作为一种鞭策、一种对将来科研生活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保持一个积极奋进的心态,不断进取,争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秦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