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中共党员,思政讲师,现任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她扎根学生工作一线十七载,先后担任大气科学类30个本科生班级,23个研究生班级辅导员,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守在离学生心跳最近的地方”为信念,构建“精准帮扶—长效疏导”育人机制,创新思政教育路径,严守师德底线,将辅导员的平凡岗位锻造成立德树人的精神坐标。她如大气科学中的“暖心锋面”,以持续不断的温暖滋养着2500颗“天气种子”,静待他们破土成云、化雨成虹。

一、初心如锋:政治忠诚浇筑育人根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镌刻在王晶职业生命中的誓言。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深耕理论沃土,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育人行动的指南针。当旁人惋惜她辞去行政职务的选择时,她只是微笑:“教育不是追逐光芒的舞台,而是托举翅膀的掌心。”
这份坚守在无数个日夜中化作具体行动:她为经济困难学生构建 “精准帮扶—长效疏导”机制,协助多名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助其完成学业并扎根气象一线。徐州男孩小徐曾因家庭贫困一天仅吃两顿饭、兼三份兼职,王晶不仅帮他申请贷款、争取奖助学金,更鼓励他毕业后奔赴中西部气象岗位。多年后,已成为基层气象骨干的小徐在视频中哽咽:“晶姐,您当年撑起来的不只是我的学业,更是一个家的未来。”如今,这些曾受助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长为行业骨干,用专业能力回馈社会,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如流:学科智慧融通思政血脉
“气象人的思政课,要写在云图里、融进数据中。”王晶立足大气科学学科特色,构建起“思想引领-学术赋能-成长护航”三维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同频共振。
她打造常态化研究生“风云论坛”,在台风路径分析中嵌入家国情怀讨论,让学术报告厅成为思政教育前沿阵地。学生在分析极端天气案例时,既提升科研能力,又深化 “观云测天、服务人民” 的职业信仰。
她牵头组建“长三角高校大气科学研究生联盟”,组织跨区域学术峰会,助力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养双提升,联盟成员曾在学术交流研讨中,同步开展 “气象人的使命与担当”主题研讨,实现学术与思政的双重赋能。
她创新“动态就业台账+心理预警机制”,为每位学生绘制就业轨迹图,精准匹配岗位资源;针对科研压力大的学生,采用 “静止锋陪伴法”,如对待濒临崩溃的博士生,以每周固定面谈、邮件疏导等方式,陪他从“模拟数据溃散”的低谷重拾信心,最终站上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台。


三、师德如镜:清正廉洁映照职业本色
在评奖评优的“敏感地带”,王晶以“政策宣讲-材料审核-公示监督”三阶工作法筑起廉政防火墙。她主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廉政动态,以反面典型强化底线思维。十七年来,她经手的评审工作实现 “零投诉、零争议”,学生戏称:“晶姐的公平,像气压计一样精准。”
面对新时代思政工作的复杂性,她主动反思能力短板,通过教育理论研读与前沿培训,探索 “一对一谈心机制” 等创新路径。曾有位与导师争执、情绪失控的研究生,她以两年多的每周面谈,从“科研进展表达”到“师生沟通技巧”逐项引导,助其从“炸毛的刺猬”成长为能理性规划职业的气象工作者。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写道:“王老师让我明白,成长不是对抗,而是学会与世界温和对话。”


四、情怀如雨:生命滋养静待万物有时
教育是理解“万物有时”的温柔。王晶常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种子,辅导员要做持续的‘暖心锋面’,用温度等待相态转变。”她记得博士生在 “风云剧场”答辩时的自信宣言:“感谢辅导员鼓励我展示最好的自己”;也珍藏着毕业花束上的字条:“您的耐心让我在迷茫时感到温暖”。
十七载育人如气象观测,她以“守在离学生心跳最近的地方”的信念,陪伴 2500 余颗种子在气象领域生根发芽。正如她所言:“气象人最懂 —— 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每次雷暴都在孕育彩虹。最动人的教育,永远是见证年轻生命找到暖心轨迹的瞬间。”未来,她将继续以“四有” 好老师标准践行使命,让“观云测天、服务人民”的精神在师德修养中持续闪光。